一、项目名称
上海城建市政工程(集团)有限公司杭州市第二水源输水通道江南线过江段修复工程
二、工程简介
杭州第二水源输水通道工程江南线过江段(一阶段)修复工程在传雅沙岛上新建一座4#工作井,将3#-2#井区间已掘进盾构段切断,保留约2.1km,对穿越富春江江南支的原设计1.3km线路改线,新建线路位于原线路南侧50m处,平行于原线路布置,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。
拟建工程线路走向及位置图
新建盾构隧道起点为长安沙岛既有2#工作井,隧道出2#并后与原设计线路重合敷设30米,以R=500m曲线向南拐入废弃隧道上游,与废弃隧道间距50m平行敷设,在接近富春江南岸江堤时以R=500m曲线靠近废弃隧道并在大里程端以直线顺接新建4#工作井,到达本修复工程终点。盾构区间设计总长度 1138.5m,最大埋深27.21m,自2#井向新建4号井设1.79‰单向纵坡。
盾构隧道的结构形式采用平板型单层管片衬砌:管片外径6200mm,内径5500mm,厚350mm,环宽1500mm,通用楔形管片,楔形量40mm。
盾构机采用中铁装备泥水盾构机,刀盘开挖直径6460mm,刀盘开口率40%,主驱动采用6驱动电机,最大推力4255T,额定扭矩6307kNm,最大进浆850m³/h,最大排浆950m³/h,盾体铰接采用被动铰接。
重建线路与原线路示意图
2.1工程地质
本工程盾构主要穿越土层有⑥2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、⑧21层粉质黏土夹粉砂、⑧21夹层含黏粉砂,局部底部涉及⑪21层含砂粉质黏土及⑫1层粉砂,盾构掘进机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地层组合有一点变化,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有一定差异。隧道底距离⑩3层粉砂和⑫层砂砾层较近,而⑩3层粉砂和⑫层砂砾层为承压水含水层,水头高,易发生地下水突涌。
过江修复段沿线盾构掘进范围内土层变化小,大部分区段盾构位于⑥2层淤泥粉质黏土夹粉土和⑧21层粉质黏土夹粉砂中,其中部分区段主要为⑧21夹层含黏粉砂,局部底部碰到⑪21含砂粉质黏土和⑫1层粉砂,具体涉及土层情况详见下表。
里程桩号 | 盾构掘进面土层情况概述 |
K0~K0+160 | 主要为⑧21层粉质黏土夹粉砂,局部底部碰到⑪21含砂粉质黏土 |
K0+160~K0+240 | 顶部主要为⑧21夹层含黏粉砂,其它主要为⑧21层粉质黏土夹粉砂,局部顶部碰到⑥2层淤泥粉质黏土夹粉土 |
K0+240~K0+320 | 上部主要为⑥2层淤泥粉质黏土夹粉土,下部主要为⑧21夹层含黏粉砂,局部基本全部为⑧21夹层含黏粉砂 |
K0+320~K0+810 | 主要为⑥2层淤泥粉质黏土夹粉土,局部底部碰到⑧21层粉质黏土夹粉砂,盾构线底板局部贴近离⑩3层粉砂或⑫1层粉砂 |
K0+810~K1+150 | 上部主要为⑥2层淤泥粉质黏土夹粉土,下部主要为⑧21夹层含黏粉砂,局部底部碰到⑫1层粉砂 |
⑥2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:灰色、褐灰色,流塑状,含大量有机质、腐殖质及云母碎屑,夹有约1-5mm厚的粉土、粉砂薄层,局部区段层下部夹粉砂含量约10%~15%,偶见贝壳碎屑。无摇振反应,切面较光滑,有光泽,干强度中等,韧性中等,灵敏度高。沿线全线分布。
⑧21层粉质黏土夹粉砂:褐灰色、灰褐色,软塑,局部流塑,无摇震反应,粉砂含量约为10%~30%,光泽反应略粗糙,干强度中等,韧性中等,含有机质及云母碎屑,局部夹大量牡蛎,局部相变为粉砂夹粉质黏土,黏塑性一般。沿线大部分布。
⑧21夹层含黏粉砂:褐灰色,饱和,中密,含云母、腐殖质,局部夹较多黏性土,局部夹较多细砂。沿线局部分布。
⑩3层粉砂:浅灰色、褐灰色,饱和,中密,含云母、腐殖质,局部夹细砂,局部夹10-20cm厚粉质黏土,局部夹30-40cm厚圆砾。沿线局部分布。
⑪21层含砂粉质黏土:灰绿色、青灰色、灰黄色,可塑,无摇振反应,切面略粗糙,干强度中等,韧性较低,砂以粉砂为主,含量约为10%~20%,土质不均,含云母碎屑、氧化斑点。沿线局部分布。
⑫1层粉砂:浅灰色、灰黄色,饱和,中密,含云母,略具层理,质不均一,局部夹少量10~30cm灰褐色软塑状粉质黏土薄层,夹少量砾石和细砂。沿线局部分布。
三、工程进度
目前上海城建市政工程(集团)有限公司杭州市第二水源输水通道江南线过江段修复工程2#工作井盾构机进场组装完成,正在通电调试阶段。地面配套通风系统已接入运行,泥浆分离设备、同步注浆用料拌合站已经通电待产权单位调试移交。盾构始发端头冷冻加固于2024年8月9日开启冷冻,计划在2024年8月26日达到盾构始发条件验收。
四、施工照片